佛山新闻网

佛山论坛-公益网站
分享互联网新鲜资讯
佛山论坛资讯网-佛山地方门户网_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佛山企业高管非洲拓荒记

更新时间:2022-07-14 13:52:51点击:

鸟瞰科达(加纳)陶瓷厂。

在非洲肯尼亚西南部,距离基苏木港口数十公里外,有一片蓝顶厂房矗立在青青草原之上,尤为亮眼。这里是佛山企业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非洲投建的第六个工厂,6月初刚投产。

科达制造海外首个陶瓷厂科达(肯尼亚)陶瓷厂。

肯尼亚时间6月29日上午9时,科达陶瓷(肯尼亚)工厂厂长王刚坐在办公室,接通了来自中国的视频电话。电话另一头,除了有在佛山的科达非洲陶瓷业务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江宏,还有几名国内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将对派驻非洲的新员工进行面试。

“有兄弟姐妹吗?”“喜不喜欢运动?”“能喝酒吗?”……与面试官普遍关注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不同,王刚更关注他们的性格。“在非洲的工作生活比较枯燥,喜欢社交的员工能待得更久。”这是他在非洲九年的工作心得。

在众多国人心中,非洲总是与饥饿、疾病、贫穷挂钩。最近几年,随着传音等一批中国企业在非洲崛起,以及“非洲十年”王垚等网红的出现,让非洲这片遥远的土地不再神秘。

在产业国际大转移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被派往非洲。王刚是科达制造外派到非洲的上百名员工中的一员,也是成千上万家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先头部队。他们作为中非两地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纽带,正成为佛山制造从“卖全球”迈向“全球造”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踏足新大陆寻找新出路

“中国太热了,我要回非洲避暑。”很多人会以为是一句玩笑话,但王刚知道这是真的。

7月的中国南方正遭受高温酷暑的煎熬,数千公里之外的非洲肯尼亚只有20多摄氏度,气候宜人。什么时候看动物大迁徙,哪里的中餐最地道、西餐最好吃,与记者谈起这些,王刚信手拈来。

2013年,他作为国内一家陶瓷企业的高管,主动申请前往非洲尼日利亚负责管理当地工厂。在非洲工作生活九年,他已俨然成为“非洲通”。

不过,说起他当初与非洲的结缘,颇有些无奈的成分。2012年,中国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频繁遭遇反倾销围剿,同时还承受着担当国内节能减排排头兵的巨大压力,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

科达陶瓷(肯尼亚)工厂厂长王刚在科达(肯尼亚)基苏木工厂原料车间沸腾炉点火。

“国内陶瓷行业每况愈下,我想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寻找新的出路。”抱着闯一闯的心态,王刚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王刚的选择折射的正是中国制造的产业变迁。受成本上涨、产业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开启全球第四轮产业大迁移,部分产业开始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进行梯度转移。

作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总面积达3020万平方公里,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总人口约12.86亿),在众多国人心中,非洲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作为国内陶瓷机械行业龙头,科达制造也嗅到了新的商机。2016年,科达制造选择与已在非洲深耕多年的森大集团合作,双方发挥各自制造和销售的优势,在非洲合建陶瓷工厂,位于肯尼亚卡贾多郡的科达(肯尼亚)陶瓷厂成为首个合作项目。同年,双方启动了加纳陶瓷厂的建设。

远赴海外,工艺、设备、流程都不完善,前期工厂建设需要有人紧盯流程。2016年,王刚从尼日利亚来到加纳,加盟科达陶瓷非洲工厂,负责加纳工厂的选址、建设等任务。作为科达制造总部的技术指导,江宏也被派往加纳。他们成为科达最早一批非洲“拓荒牛”。

加纳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但是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企业建厂几乎是从零开始,水、电、天然气、网络、道路等都要自己打通,调试设备也是一大挑战。

“我们是用天然气发电的,设备刚运行时还不稳定,有一天晚上10点多,供电突然断了,所有中国员工都跑到工厂去检查问题,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王刚回忆,中国员工勤奋、责任心强,为了确保产线的顺利运作,他们几乎都是24小时在线。

在这批“拓荒牛”没日没夜的努力下,2017年6月,科达(加纳)陶瓷厂第一条生产线顺利投产,迄今已建成5条生产线,总产能达到15万平方米/天,成为科达制造在西非最大的陶瓷制造中心。

本地化经营需要双向奔赴

2018年,王刚调往肯尼亚卡贾多郡负责工厂管理。今年6月,肯尼亚基苏木工厂正式投产,他常驻基苏木,跟进新工厂投产事项。

肯尼亚是王刚在非洲第三个长期生活的国家。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以来,肯尼亚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相关研究认为,中国支持肯尼亚铁路、公路、港口、工业、数字互联等现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当地创造更多岗位,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对于王刚而言,不管是尼日利亚、加纳还是肯尼亚,最大挑战都是如何做好工厂的本地化管理。

“虽然非洲经济相对落后,但是部分国家对于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王刚说,比如加纳的国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免费入学,肯尼亚则是从幼儿园到初中免费教育,受过教育的当地人也具备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

流水线的工人对学历要求不高,只要初中毕业,能说英语就能培训上岗。但当地工业化程度较低,并且相关的职业教育也有所缺失,很多工人刚进工厂时,连扳手都不会用,需要手把手培训,并一遍遍强调管理流程。

对于机修工、喷墨工这类专业工种,就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和更多的耐心。“这些工种至少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熟练上手,而在国内,我们有不少现成的熟手。”王刚说,对于重要岗位,公司会提前圈定重点培育对象,作为未来升职的备选人员,提升本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重要的管理岗位,更多的还是需要中国员工支援。每年,科达制造都会从中国招聘员工派往非洲。每到毕业季,王刚也进入面试旺季。“今年,我们想招一批产线班长,希望能好好培养他们,未来成为我们的接班人。”王刚说。

中非两地文化差异大,非洲员工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工厂管理的同时,王刚他们也在努力适应非洲的本土风俗。

员工在科达(肯尼亚)基苏木工厂生产线检查釉烧窑出砖平台分砖情况。

王刚回忆,有一次,一名非洲员工在操作机器时出现失误,眼看就要受伤,他们马上大声喝止员工行为。虽然此举避免了员工受伤,但员工也因此感到不快。“这是因为,不管现场情况多紧急,你也不能跟非洲员工大声说话,会被认为不尊重他们。所以我们后来在日常管理中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在与本地员工的日常接触中,也有不少注意事项。比如非洲人遇到喜事会穿白色和黑色衣服,但是遇到丧事会穿红色衣服。如果要去员工家里,这些着装礼仪王刚他们都会非常注意。

为了增加两地员工的交流,王刚他们每周、每月都会举办文娱活动。比如,在下班后组织大家一起打乒乓球、篮球,或者举办马拉松比赛等,让大家互相加深了解。

经过几年悉心经营,科达(肯尼亚)陶瓷厂成为众多非洲项目的标杆。目前,工厂共有非洲员工1500人,本土化率超过95%,本土员工的流动率也从2017年的30%,稳步控制在10%以内。“非洲失业率较高,当地人适应了工厂工作以后,对工作很珍惜。”王刚说。

非洲低成本的正反面

对于很多在非洲投资的企业而言,非洲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除了仍待开发的市场,还有低廉的成本。不过,王刚坦言,仅看生产成本的话,非洲的优势并不明显。

“以肯尼亚为例,流水线工人的月工资是1000~2000元,但是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国内一个工人能顶2~3个非洲工人。”长期负责非洲市场开拓的江宏说,综合折算起来,非洲的用人成本与国内三四线城市相当。

在生产环节,陶瓷生产需要用到粘土、长石、色釉料等原材料以及燃料,肯尼亚工厂的本地化供应率已超过70%,但釉料、化工料等核心原材料仍需从中国进口。“非洲的陶瓷产业链远远比不上国内。”江宏说。

那非洲设厂的成本优势在哪?在海运费和进口关税。王刚说,非洲对不少进口产品会加征高额关税。比如科达主打的小地砖小墙砖品类,肯尼亚会征收35%的关税。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去年以来,海运物流成本飞涨,中国出口企业甚至“一柜难求”。这些节约下来的成本就成为了企业利润。

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深刻改变着全球的生产制造格局。“科达制造在非洲的所有工厂没有因疫情而停过工,对比中国出口企业,我们能保持更稳定的货源供应。”王刚说,这样的生产时间差也让科达制造2020年以来,在非洲的业务实现大幅增长。

最近几年来,非洲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也让不少中国企业对投资非洲跃跃欲试。每月,王刚他们都要接待好几批来工厂参观的中国企业代表。

“今时不同往日。”王刚认为,非洲遍地是投资机会的时代已经过去。受历史原因影响,非洲的水电矿等高利润的能源行业被欧美企业垄断,印度企业紧随其后,在各行各业开设工厂和贸易公司。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则只能主攻民生类行业等利润相对较低的领域,如建材、电子产品等。

在中非友好往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涌入非洲。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已经超过434亿美元,投资遍及50多个非洲国家。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超过3500家中国企业扎根非洲投资兴业。其中,来自广东的企业超过300家。

“现在中国企业再进入非洲,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王刚说,与此同时,虽然非洲人口众多,但是地广人稀,人口在千万级别的已经算是人口大国了。更为重要的是,非洲的人均收入较低,贫富差距大。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工人等多种关系,这些都是挑战。

不过,这些对于新进入的竞争对手而言是挑战,但对于已有先发优势的科达制造而言,则是护城河。科达制造2021年报显示,2021年其非洲建材业务营收23.4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1.05%;净利润达8.1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0.21%。科达制造稳坐非洲陶瓷企业老大地位。

今年,科达制造不仅有肯尼亚基苏木陶瓷项目、加纳陶瓷四期两个项目顺利投产,还在加快推进科特迪瓦陶瓷一期项目、加纳洁具一期项目、喀麦隆陶瓷一期项目建设。随着一批项目加快建设,7月中旬,江宏也将再次踏进非洲,开始新一轮的技术指导工作,他将在非洲待3个月以上。

而王刚正筹备着回一趟中国。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每年,他都会选择在暑假回老家陪家人。除去隔离时间,他将享受到30天的年假,这是外派员工一年一度的长假,也是他最期待的日子。

“非洲的陶瓷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希望能在非洲一直干到退休。”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