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6 08:31:54点击:
秋风起,食腊味。“吃点腊鸭扎,暖粒粒好过冬。”在三水,疍家腊鸭扎在腊味界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没有吃过腊鸭扎的腊月是不完整的”,已成为三水人的共识。
晒制中的腊鸭扎。
一只腊鸭扎由鸭肠、鸭中翼、鸭下巴及腊肉捆扎而成,看似多是便宜的肉类“边角料”,经一番手工腌制及阳光暴晒后,却能变成一道让食客回味无穷的佳肴,体现了疍家人的智慧,也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2019年,疍家腊鸭扎制作技艺被纳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这道美食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每到秋冬,不少食客专程到三水品尝腊鸭扎,同时也有很多三水疍家腊鸭扎通过快递远销全国各地。
制作腊鸭扎所需的原料包括晒好的鸭肠、鸭中翼、鸭肝、鸭下巴及腊肉。
凸显智慧 边角料制成美味料理
腊鸭扎历史悠久,它的诞生源自疍家人的生活智慧。
疍家人以打鱼为生,常年在水上漂泊。由于无法经常上岸采购新鲜食材,易保存、携带的食物成为他们带上船的优先选择。加之当时物资匮乏、家境困难,很多疍家人只能购买、食用便宜的边角料食材。腊鸭扎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传统的腊鸭扎由“五件宝”组成,分别为鸭肠、鸭中翼、鸭肝、鸭下巴及腊肉。制作腊鸭扎的第一步为腌制,在食材中加入适量的盐、砂糖、酱油和烧酒,用手不断搅拌揉搓,再静置数小时,使其均匀入味。
腌制完成后,食材需先在阳光下暴晒3~4天,再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即以腊鸭下巴为托,在中间叠加腊鸭肝、腊肉,盖上一块腊鸭中翼,用腊鸭肠把这些食材捆扎,形成一只腊鸭扎。
组合“出道”后的腊鸭扎还需再暴晒1~2天,让各种食材的油脂互相渗透,形成一种独特的诱人香味,这样制成的腊鸭扎口感也更加有嚼劲。
腊鸭扎的烹饪方式也很简单,可直接与米饭一起蒸煮,让腊肉的油脂渗透到米饭中。腊鸭扎的咸香与米饭的甘甜,令人回味无穷。此外,腊鸭扎还可直接浇上姜汁姜末蒸煮,姜汁不仅能去除腊鸭扎原本的膻味,也能激发腊肉的腊香。
如今,腊鸭扎逐渐成为疍家人秋冬的必做菜,也成为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菜。食材虽多为“边角料”,但疍家人通过独特的加工技艺,将其“化腐朽为神奇”。“很多人想到疍家菜,就会下意识认为是跟鱼相关的菜,腊鸭扎恰恰凸显了疍家人的智慧。”“疍家腊鸭扎制作技艺”三水区第六批非遗传承人李桂英说。
腊鸭扎浇上姜汁姜末一同蒸煮就是一道美味菜肴。姜汁不仅能去除腊鸭扎原本的膻味,还能激发腊肉的腊香。
传承技艺 让更多人爱上这道菜
李桂英的丈夫彭叶开也是疍家人,两人自小都在江边长大,有很多共同回忆。其中之一,就是边看长辈包腊鸭扎,边在一旁馋得咽口水。
“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很少能吃得上肉。只有过年或有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时,才能吃到腊鸭扎。”彭叶开说,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家人是用粮票到白坭镇粮仓凭票买肉的,还曾将制作好的腊鸭扎运到街上售卖,卖得的钱再用于购买其他物资。
2008年,彭叶开夫妇在白坭镇创办了富兴隆渔村餐厅。经营餐厅10多年来,腊鸭扎一直是餐厅的招牌菜。“家里的长辈都会包腊鸭扎,我从小耳濡目染,很快也加入制作行列。”李桂英说。
腊鸭扎制作的季节性较强,需趁着年底阳光充足的那几个月“抢阳光”晾晒。每年入秋后,就是彭叶开夫妇二人最忙碌的时候。店内的腊鸭扎订单都是“爆满”状态。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制作腊鸭扎。
李桂英向记者介绍,秋冬时节,不仅有专程到店内品尝的食客,还有顾客通过线上渠道联系她寄往哈尔滨、新疆、内蒙古等地。那段时间订单很多,最忙的时候,他们从早上5时就开始准备,一直忙活到次日凌晨2时,一天只能睡2~3个小时。
相比规模化生产的工厂借助机器烘干食材,夫妇二人对手工制作有一份执着。“纯手工制作、纯天然暴晒出来的腊鸭扎,能保留肉的原汁原味,让食客吃出大自然的味道。”李桂英说。
每年秋冬,富兴隆渔村餐厅后的菜地就成为腊鸭扎食材的晾晒场。图为李桂英在晾晒腊鸭扎。/受访者供图
对于制作者和食客来说,腊鸭扎已不只是简单的一道菜。用心制作的美味,在赢得更多顾客喜爱的同时,也能唤醒食客的回忆,缓解乡愁。“英姐,你制作的腊鸭扎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做出来的味道。”“吃着你们店里的腊鸭扎,我好像又回了一趟故乡。”多年来,顾客对李桂英制作的腊鸭扎一直好评如潮。
如今,腊鸭扎的制作技艺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也让更多人通过腊鸭扎了解到疍家人这一群体。李桂英说:“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和爱上这道菜,就是支撑我们坚持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
人物问答:
记者:腊鸭经过暴晒会比较干,腊鸭扎能保持油润香滑的秘诀在哪里?
李桂英:腊鸭扎的香滑秘诀就在于其中的腊肉。制作腊鸭扎时挑选的鸭下巴、鸭中翼都是腊鸭中肉质较鲜嫩的地方,在这两者之间夹杂一块肥瘦相间的腊肉,捆绑暴晒时,腊肉分泌的油脂就会渗透进鸭下巴及鸭中翼,使它们保持一定的油润。同时,不同食材间油脂的互相混合和渗透,也能发挥“1+1>2”的作用,让腊鸭扎具有一种独特的咸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