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6 08:24:57点击:
基层安则南海安,基层活则全局活。
6月13日,南海区召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动员部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若干份基层治理配套文件,直面城、产、人、文各领域的重难点问题,优化顶层设计,聚焦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着力用“最小单元”激发最大效能。
这是一场基层治理改革动员部署的“万人大会”,区几套班子主要领导全部参加,会议直接开到经济社一级;这是一场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的重要行动,各个部门合理分工、有序合作,高效助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这更是一次刀刃向内、自上而下向最突出问题发起的冲锋。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强调,这次大会要求区、镇、村、社四级干部参加,就是要动员全区上下同心同向推进基层治理改革这项系统工程,携手激发基层更大活力,夯实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根基。
未来南海在城市建设上将聚焦“七湖三湾一站一园”,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图为桂城千灯湖。/通讯员供图
大担当大作为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海经验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引领基层治理,总结推广汕尾等市经验,推动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落实新一轮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核多元、协调有序、简约高效、保障有力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
自2019年南海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以来,南海乡村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南海作为中组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单位,明确要以小切口推动大突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肩负中央、省、市的重任,南海必须有大担当;聚焦自身长远发展,南海也必须有大作为。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后,我们根据最新精神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和举措,形成了‘一目标一主线一平台四领域’工作体系。”顾耀辉表示,“一目标”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一主线”是“抓改革、促转型”工作主线,“一平台”是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四领域”是城、产、人、文四个方面,是支撑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四梁八柱”。
其中,在“城”上要聚焦“七湖三湾一站一园”,打造城市建设的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平台、推动城乡融合的平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产”上要聚焦“两高四新”,坚持新兴产业引培和传统产业转型“两条腿”走路,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在“文”上要聚焦打造“三带三区”,运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文旅运营手法,持续绽放南海这座千年古郡的新魅力;最终通过“城”“产”“文”协同发展服务于“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深化基层治理改革。
将观察的时间线拉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海走出了一条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城市、搞工业的发展路子。时至今日,南海的城市和产业相当程度上是与乡村混杂在一起的,近400万常住人口大多生活在村居基层,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基本分布在农村。可以说,南海的“城”和“产”脱胎于农村,“人”和“文”分布在基层。
对南海而言,突出的矛盾、问题在基层,发展的动力、活力同样在基层。以目前南海正全力推进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例,土地利用碎片化是制约南海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等工作的一大桎梏,土地利用碎片化的根因就在于大部分为集体土地并权属各个经济社,土地所有权、开发权的分散化导致利用的低效化、碎片化。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基层治理问题。
放眼未来,要高质高效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就必须要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正是南海当下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
聚焦突出问题 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难题
如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必须在“城”“产”“人”“文”上下功夫。
在“城”和“产”的建设上,《意见》指出,南海将加强村居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连片产业用地收储成本区镇分担机制,推进产业用地连片开发利用;制定农用地发包连片面积标准,推动集中连片经营;经济社所属面积小于30亩的单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开发,应委托经联社或区镇国企经营整合至50亩以上连片开发,未委托的实施有序腾退、复垦复绿,符合条件的领取“房券”“地券”“绿券”等,这将为南海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提供更多高质量空间。
同时,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户灭失后股权管理新机制;加强集体收益分配监管,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分红积分制,确保集体可分配收益总额提留不少于20%作为乡村振兴建设运维专项资金等,不断深化农村资产管理。
在“文”的发展上,南海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下沉至经济社,带动群众共同解决直联发现的问题,引领基层好风尚;实施新乡贤选树计划,建立公益事业社会捐资配比机制,完善慈善事业褒奖体系,鼓励村企共建;支持挖掘活化古祠堂、民俗、红色故事等历史文化资源,将美学文化融入乡村规划建设,推进“一村一史一志”工程等。通过系列文化发展举措激发群众内在活力,改变精神面貌,形成文化自信,更好地参与到基层自治当中。
在“人”的部分,一方面是干部队伍建设,南海将支持各镇(街道)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和优化经济社选举办法,实行由成员代表选举产生经济社干部;完善党员参与经济社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探索建立当然代表制度,具备股东身份的“两代表一委员”、村(社区)“两委”干部、群团组织代表等经村(社区)党委同意直接成为股东代表等。
同时,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荣誉成员”制度,“荣誉成员”经表决同意可只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享受集体分配相关权益;建立经济社长镇级备案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经济社社委干部队伍“选育管用储”全链条管理机制等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发挥镇街党校作用,加强村社干部培训,不断积累人才。
另一方面是村(居)民自治机制的完善,包括提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认同度和约束力,广泛动员村(居)民共同制订和遵守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纳入公约;完善村(居)民代表作用发挥机制,制定村(居)民代表履职清单。深化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推动全域创建“熟人社区”等,充分带动村(居)民投入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当中。
顾耀辉指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事关南海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区、镇、村、社四级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必须同心发力、同向而行,才能实现最大改革效应。
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产业富民民生惠民文化润民
写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
其中最实在的便是“产业富民”。丹灶镇西城社区面对土地碎片化、工业产值低下等问题,探索“村镇联合开发+土地连片租赁”模式,助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西城社区通过实施村镇社三级紧密共建、创新土地连片租赁模式、打造优质产业载体等多种基层治理创新措施,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生活环境不断美化、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办好民生实事,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谈到“民生惠民”,九江镇敦根社区在佛山远近闻名。这个拥有4000余常住人口的社区,曾经因开发较早而出现社区治理力量薄弱、卫生黑点多、邻里矛盾等问题。
2019年起,敦根社区试点推行“1258”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基层善治之路。如实施“头雁工程”、实行党建网格“三单制”、做实“友邻议事厅”等,用心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构建起“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格局。
文化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大有可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中,实现“文化润民”,激发居民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是南海促进基层治理体制革新的又一重要手段。桂城街道夏南一社区在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坚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文化为重要抓手,为推动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铸魂”。
近年来,夏南一社区盘活老房,将机电站打造成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V站、村史馆等多个阵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同时推动古老粮仓摇身变成独具网红美学气质的夏漖粮园·喜文化创意基地。从本土文化根系滋养出的现代都市景观,既能留住记忆中的乡愁,在情感上唤起村民的共鸣,又能推动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共融互促,以文化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从而促进乡村全方位振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南海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离不开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新乡贤群体。为有效发挥新乡贤在南海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乡风涵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南海以区文明办的名义举办“南海新乡贤推荐命名活动”,每年举办一届。
当天,关杰初等首届50名新乡贤获命名。接下来,南海将发挥新乡贤集思广益、化解矛盾、招商引资、慈善公益等作用,推动乡村善治。
在基层治理创新活动中,如何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是基层治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对此,南海推出“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该行动将有力集结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志愿服务力量下沉至村社,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南海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夯基固本,治在基层。把基层治理的件件小事当作大事来抓,下好“绣花”功夫,正是南海当下所谋。做好这件事,南海必将续写更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