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7 09:07:38点击:
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4月14日启动,至4月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
4月28日,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无人机照片)。
京津冀鲁联合补水 助大运河恢复活力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沟通我国南北的大动脉,起着漕粮北运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随后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民国时期,虽有全面整理运河的工程计划,但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河段得到一系列整治,但是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
游人在大运河江苏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无人机照片)。
根据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制定的补水方案,今年4月至5月实施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统筹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补水,计划补水5.15亿立方米,达到减少开采地下水、回补地下水和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目标。相对2021年同期,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道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增加约9.5平方公里。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游船停靠在北京市通州区甘棠船闸内。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杜丙照表示,截至4月27日,这次补水行动已完成计划补水量的51%。贯通补水将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为实现“十四五”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有水积累经验。
在苏州市吴江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过往船只在河道内行驶(无人机拍摄)。
倾听大河新生的“脉动”
翻开中国地图,在众多东西走向的自然河流中,南北向的大运河独树一帜。公元前486年,邗沟开凿,连通江淮,改变的不仅是河流的走向。
大运河的贯通,打破了南北分离,深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交融发展。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从中央到地方,法规、条例陆续颁布,构筑了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屏障。2014年6月,申遗成功;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构想首次提出;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
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综合展区,参观者在参观展出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
千年辉煌,化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曾经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座城镇,重新寻找与运河的切入点,再出发。
历史上,营造北京城的木材先是通过大运河抵达通州张家湾码头,再由陆路进京。如今,张家湾镇的300多个村庄陆续拆除私搭乱建,留白增绿、大尺度造林。未来,这里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森林湿地、景观生态林等连通,共现壮阔的林海水韵。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京杭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山东台儿庄曾因大运河流经而繁华一时,也曾被日军的炮火毁于一旦,如今通过挖掘丰富的运河资源,再次“因河而兴”,以特有的色彩和魅力,重现于世人面前。
江苏淮安从运河中汲取发展精神动力,大力推动退圩还湖的生态工程,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时代精神,带来了可见的生态效应与旅游效益,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启示。
北京擦亮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倾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吸引各类文创产业入驻,力求展现一幅白天繁荣、夜晚繁华的运河新景。
从城市到乡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持续推进,激荡起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