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5 08:40:49点击:
由佛山传媒集团、佛山电台主办的2022佛山城市民谣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11月13日下午,大赛特邀嘉宾、民谣大咖小河现身佛山岭南天地简氏别墅庭院,邀年轻人和孩子一起唱响在佛山寻得的宝藏童谣并录制歌曲。当日夜晚,小河携乐队现身龙舟广场,为2022佛山三龙湾艺术文化周带来一场温情脉脉的“寻谣音乐会”。
所到之处,共鸣声起,余音绕梁。每一首童谣背后都有一个老人,他们曾经年少,在童谣中收获来自家人和师长的爱,他们也希望借由童谣向后辈传递美好的情感;每一首童谣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城市记忆,折射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趣味,借由专业音乐人的发掘、整理和活化,让岭南广府文化焕发新彩。
唱童谣
曲中有故事有情感
87岁的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亲临现场。/佛山日报记者黄鹤婷摄
11月13日下午在佛山岭南天地简氏别墅庭院“寻谣佛山·童谣活化现场”,数位佛山老人带着4首童谣来到现场,包括《清风一把扇》《五更鼓》《儿安眠》《抱孙歌》。
87岁的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为了传唱童谣,她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出养老院,走进简氏别墅庭院, 将《儿安眠》的故事娓娓叙来:“我是家中老七,妈妈教我唱这首歌时已经是四五十岁了。我之所以对这首歌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她为我唱这首歌,直至离世。”
“儿安眠,儿安眠,长夜安眠,到晓天,妈妈只要儿入梦,儿要妈妈看月圆,云盖月光难望见呀,乖乖呀,快快眠。儿安眠,儿安眠,长夜安眠,到晓天,鸡声催我儿入梦,儿听鸡声快快眠,眠到绿窗红日见呀,乖乖呀,快快眠。”
87岁的民俗专家余婉韶现场教唱童谣。/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儿安眠》暗含隐喻。”余婉韶回忆,《儿安眠》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坤维女子中学老师创作。余婉韶母亲就读于该校,与革命烈士陈铁军为同期在校的校友。当时家国动荡,歌词“云盖月光难望见”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五四新文化新思想传播至学校,给师生带来很大震撼,一句“眠到绿窗红日见呀”寄托了进步青年的理想,也抒发老百姓的心声——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红日照耀”的新世界,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余婉韶在教授现场观众学唱《儿安眠》时强调,该曲演唱场景是“哄孩子入睡”时,多处运用了装饰音,增加曲调柔和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演唱的难度,这是她坚持亲临现场教大家演唱歌曲的原因,希望这首古老的童谣能继续流传下去。
活动参与者合影。/佛山日报记者黄鹤婷摄
寻童谣
活化有创意有共鸣
《清风一把扇》和《五更鼓》由顺德青田村65岁的老人刘宝庆演唱。《抱孙歌》由来自南海九江的三位阿姨共同演唱,她们是吴钻好、吴秀萍和罗长弟,音乐人的伴奏以及观众的合唱,将气氛推至高潮。
“佛山的童谣,柔能柔到令人心碎,热烈能热烈到忘我!”小河说,他计划学习粤语,用地道的方言为全国的观众演唱这些曲目。
音乐人的伴奏以及观众的合唱,将气氛推至高潮。
从2018年开始,音乐人小河开启了音乐公共艺术项目“寻谣计划”,寻找收集各地老人记忆中的童谣,传递给今天甚至未来的孩子。至今,小河已在京、沪、杭、粤等地寻访800余位老人,采集400余件民间音乐样本,活化童谣50余首,举办20余场童谣现场音乐会。
11月6日至11日,小河和“2022佛山城市民谣大赛”组委会同行,走进城市街道巷弄,找寻公园里、茶楼内、村落中、古镇里的老人,找寻那些逐渐被遗忘的童谣。
“我这本童谣仅剩一本了。”今年86岁的何绍祖,是清末广东四大状师之一何淡如的玄孙,他热爱书法,也热爱佛山传统文化,他为“寻谣计划”带来珍贵的孤本《佛山童谣合集》。然而文本是生涩的,何绍祖为音乐人演唱那些鲜活灵动的童谣,即便是传唱度极高的《月光光》《落雨大》都有若干版本。
孩子们在现场学唱童谣。/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龙舟舟,出街游”,走进充满佛山特色的逢简水乡,寻龙舟说唱非遗传承人麦国强和梁章来敲打小锣小鼓,与小河的中阮声发生新奇的碰撞。
一行人还拜访了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佛山传统童谣辑注》的作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彭咏梅,她说:“童谣,是民间文学中最灵动、最鲜活、最本真的创作。”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负责人郑海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沃土,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传播的根基与土壤。佛山童谣就是发自人民群众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些童谣与佛山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佛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民间童谣是佛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精神生活的活化石,最好地保留了岭南广府文化的根脉。由佛山传媒集团、佛山电台主办的2022佛山城市民谣大赛很有意义,通过这个活动,把生于佛山民间、兴于佛山民间、藏于佛山民间的民俗童谣挖掘整理出来,丰富佛山历史文化,探究佛山民间童谣的文化价值,让佛山优秀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