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03 08:41:43点击: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叶庆华说。
在丈夫孟祥斌跳桥救人前,叶庆华抱着女儿试图拉住他。
这是叶庆华正式搬来浙江金华的第四年。2007年11月30日,叶庆华的丈夫孟祥斌,为救跳江女子,牺牲于金华通济桥下。
从此,中学政治老师、母亲、军嫂叶庆华,又多了一重身份:“烈士家属”。
也是这一年,叶庆华许诺,等3岁的女儿长大后,她会搬到金华,丈夫牺牲的城市。
走过祥斌路,孟祥斌的铜像竖立在通济桥上。每次再回这座桥,叶庆华都会问自己“我会像他那么做吗?”。
15年来,她也在内心追问丈夫:“为什么没有选择我和孩子”。
后来,她用手机整理了124名烈士及烈士家属的故事,为352名烈士“寻亲”。这是一条孟祥斌的信仰之路,也是叶庆华的自我疗愈之路。
她开始寻亲,源于对抗人们对英烈的遗忘
“我要让孟祥斌烈士能活着,这是给我支持,让我活下去的信仰与追求”
今年清明,叶庆华响应防疫政策,留在金华。往年,叶庆华会回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孟祥斌的老家。孟祥斌葬在齐河县烈士陵园,叶庆华喜欢带着毛巾,沾上水,擦干净墓碑。
叶庆华数过,墓碑上大约有215个字,写着孟祥斌“1979年4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2002年6月入党”、“牺牲前系原第二炮兵某旅司令部副连职机要参谋”等信息。
28岁的一生就这样概括了。更多信息留在叶庆华现在的家里,金华市的一所部队公寓——
一座小铜像,由孟祥斌的同乡亲手铸成;各地人们寄来的孟祥斌剪报;几本相册,孟祥斌与女儿的合影不到十张,唯一一张三代人的全家福,花10元拍摄的照相馆婚纱照;叶庆华剪的纸花,原型是孟祥斌最后的证件照,摄于2007年春。
还有很多日记。从结婚那天起,每次见面,叶庆华都会记下,总共是158天。叶庆华善于写作。孟祥斌去世后,她写过诗,也给多家报刊投稿。最近,她正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不只为自己写,也为超过124名烈士和烈士家属写。
“许多烈士的墓碑只有不到一百字,他们留下的故事太短了。”叶庆华说。收集一个故事,叶庆华会跑七八趟,从活着的烈士家属、同村的老人和资料中打捞线索。
填补故事与为烈士“寻亲”是相互推动的。今年,叶庆华在关注三名“35军”无名烈士,依次走访牺牲地的老支书、老连长。而后,她找到“35军”后裔部队,又拼凑出了另外七名无名烈士和生前部队。现在,她还在溯源他们的姓名和家乡。
记忆在消散,一位烈士已失联73年,他的儿子得知确认牺牲后,向叶庆华询问更多关于父亲的细节,因为烈士留下的家书早已残缺。
为烈士寻亲后,叶庆华还会帮助烈士筹建纪念馆。云南志愿军烈士曹启功的纪念馆,花费了叶庆华10余万元,将近一年的工资。而后,她和其他志愿者将纪念馆捐赠予当地政府。
目前,叶庆华已经走过了十几个省份。她发现,一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村子里曾有烈士。叶庆华的女儿出生于2004年,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祭扫烈士陵园活动。
“清明节,除了踏青,还有祭拜先烈的含义。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叶庆华的行动,都源于对遗忘的对抗。
他们的相识,源于一通电话
“他曾和我约定,要一起走到金婚”
叶庆华的童年里,祭拜先烈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她和孟祥斌的恋爱活动,也以参观革命遗迹为主,那是他们充满激情的青春。
叶庆华和孟祥斌结识于一通电话。当时,正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任教的叶庆华,正要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误拨了孟祥斌所在部队的办公室座机号码。那天,也是孟祥斌在上饶市的第一次值班。得知是误拨后,两人还聊了几句,说起了彼此的工作。
不久,孟祥斌主动给叶庆华打了电话:“我想去看看洪坑集中营,你能帮我介绍吗?”这便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叶庆华记得孟祥斌“长得还可以,个子挺高”。孟祥斌身高大约一米七五,叶庆华则是一米五几,在2007年跳水救人的报道里,她被形容为“年轻娇小的妻子”。
那时还是2002年。叶庆华成了向导,陪着孟祥斌参观了方志敏纪念馆和更多烈士纪念地,每次几乎都相处不到半天,孟祥斌便要回部队了。直到叶庆华第一次主动给孟祥斌打电话:“我想去西北支教,以后可能没法给你讲解了。”孟祥斌挽留了她:“我以前在西北服役,我觉得那个地方不是很适合你。”
叶庆华留下来了。两个人年轻人的恋爱反而是腼腆的。认识十个月左右时,叶庆华带着孟祥斌回家,她向父母介绍时只说:“他在部队里当兵,是我的一个朋友。”朋友怎么会专程拜访父母?2003年4月1日,两人结婚了,叶庆华说:“现在想起来,就像一个愚人节笑话。”
结婚时,孟祥斌已从上饶市调至金华市工作。两人见少离多,一年里,往往是孟祥斌回江西探亲二十余天。2004年12月,叶庆华独自生下了女儿诗妍,而后,也主要是她和父母共同照顾诗妍。
“选择了做军嫂,就没有想那么多了。”叶庆华说。她和孟祥斌都受过奉献精神的教育。叶庆华记得,小学的第一课就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于雷锋的故事。在孟祥斌的入团和入党申请书中,都提到了雷锋:“雷锋精神只有进行时,没有过去式。”
在叶庆华看来,孟祥斌确实是个好打抱不平、性子直的人,会给老人洗脚,也会和身边人就孝顺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孟祥斌还是一个节俭的人,部队淘汰下来的破窗帘,他洗干净后挂在了家里。孟祥斌不善表达,容易害羞,难得吐露真情,是《金婚》电视剧热播后,他和叶庆华约定,要走到“金婚”。
他们的最后一面,他的生命定格在28岁
“看到孟祥斌的入党志愿书的承诺,想起城南桥的一跃,我连恨他的勇气都没有”
“总的来说,祥斌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是最后的选择,是英雄的选择。不像我,自始至终都是普通人。”叶庆华说。
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形容孟祥斌是“一次辉煌的陨落”。他定格在了和雷锋相仿的、年轻的二十余岁。
陨落发生在2007年11月30日,11:30左右,那天叶庆华住在宾馆113号。叶庆华记得,难得她带着女儿去看望孟祥斌,因为孟祥斌忽然给她打了好多电话,接通了却只说“想见女儿”。3岁的女儿对孟祥斌陌生,哭闹着不肯去,叶庆华有种不安的预感;那天上午,一家三口在文具店里看到了打折的游泳圈,叶庆华想买,孟祥斌却说“冬天买什么游泳圈”;还是上午,叶庆华硬是给孟祥斌买了一件外套,打折后两百多元。
直到接近中午,在桥上,孟祥斌抱着女儿赏鱼。是叶庆华发现了异常,她说:“祥斌,前面好像出事了。”
事情发生得很快,孟祥斌把女儿塞给了叶庆华,把新买的外套脱下、搭在桥上。叶庆华拉住了孟祥斌,孟祥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会游泳。”
随后是许多不成章的回忆片段。比如空白,叶庆华吃不下饭,有人塞给她补充能量的药片;内疚,“我怎么向女儿、向他妈妈交代,我没有拦住他”;一闪而过的恨,“我和女儿就在他边上,为什么他不选择我们?”
此后,她用两年时间走访了雷锋生前的班长、连长。她想追寻一个答案,理解孟祥斌的选择,以及,对一闪而过的恨释怀。
他留给她悲伤,她却想继续他的信仰
“我收集你的光、你的勇敢、你的正气与大爱/视为宝物,在平淡无声中珍藏”
这趟旅途并不寂寞,许多插曲出现了。
2008年,孟祥斌生前使用的手机接到了一通电话,是年轻的学生:“半年没有听到孟叔叔的消息了,他还好吗?”叶庆华第一次知道,节俭的丈夫偷偷资助了两位贫困学生求学。
乘坐火车时,叶庆华被认出是孟祥斌的妻子,列车员送了她一份盒饭,谢谢她和孟祥斌。叶庆华在座位上留下了一百元和感谢信纸条,在纸条上,她试着用“烈士家属”自称。
叶庆华还没有找到她想要的答案。但她发现,孟祥斌留给她的是悲伤,留给世界的却是阳光和力量。就像选择成为军嫂那样,叶庆华接受了成为烈士家属的责任:“既然祥斌留给世界的是阳光,那么我也该像他那样。”叶庆华的信仰,是相信孟祥斌的信仰。
叶庆华拉扯着女儿长大,剩下的私人时间,都用于传递信仰。2009年,在走访雷锋事迹结束后,叶庆华参加节目时,偶然听说了新疆乔尔玛革命烈士守墓人的故事。节目刚录制结束,叶庆华便出发去往新疆,她想像守墓人那样,记录其他烈士的故事。
“我记录的烈士不是人尽皆知的英烈。在成为英雄之前,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叶庆华说。有些故事是相似的,一位烈士遗孀和她一样,爱人牺牲时两人见面天数加起来不过半年。有些故事勾连过去,为一名求助者寻找烈士家人时,叶庆华意外发现,这位烈士曾和孟祥斌在同一个部队。
叶庆华现在盼望着女儿高考、自己退休,她能有更多时间投身于烈士记忆的抢救。“卿已许国,吾将用余生与卿一起许国。”叶庆华并不孤独,她将其他烈士、烈士家属都视为亲人。
清明时节,春风吹过大地,草长莺飞,冬天已经过去了。只是有时,叶庆华会想起,在山东时,雪都结成了冰,满心想看雪的自己一脸失落。那时,孟祥斌说:“以后,我带你去东北看大雪。”15年了,叶庆华说起这个承诺,声音沙哑:“他没有做到。”
她不再期待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