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闻网

佛山论坛-公益网站
分享互联网新鲜资讯
佛山论坛资讯网-佛山地方门户网_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三水非遗乐平大包-顶肚又抵食,大包有乾坤

更新时间:2022-07-19 08:35:21点击:

乐平大包曾是农耕时代“大件夹抵食”的特色食品。它单个重达1斤,既“顶肚”(粤语,即管饱的意思)又“抵食”(粤语,即好吃又便宜),一口下去,食入五花腩、鸡肉、鸡蛋、沙葛、胡萝卜等馅料,满嘴香糯、爽甜。

如今,乐平大包在酒楼食肆所向披靡的时代早已远去,三水一个名叫陈瑞铭(曾用名陈月生)的男子却仍在复刻它的味道。

23年过去了,他想留住的,是五花腩的肉香,精心调制的酱香,经过碾碎和蒸煮之后玉汝于成的麦香?还是说,从异乡人成为新三水人的这23年里,与街坊朝夕相处后所留恋的烟火气、人情味?

刚出炉的乐平大包。/李国珩摄

80年代第一次爆红

三水非遗乐平大包在20世纪末风靡一时,如今传承人只有陈瑞铭一人。4月的一天早上,记者来到位于乐平镇新平二街的大包生餐厅,听陈瑞铭讲述他与乐平大包的故事。

乐平大包的诞生,传说与当地历史名人郑绍忠有关。郑绍忠在清末年间官至兵部尚书,因饭量惊人,乡人称其“大口金”。厨师投其所好,炮制出重达1斤且香糯可口的大包供其食用,后来,这种大包便在当地流传至今。

传说归传说,乐平大包朴实无华,却馅料十足,它的第一次爆红,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乐平餐厅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食肆,农民清晨把农副产品卖到乐平圩后,就到该餐厅饮早茶。当“大件夹抵食”的乐平大包遇到最讲求实在的农民,这款单个重约1斤的大包就这么火了。不仅芦苞、大塘、西南等镇街专门有人上门寻味,甚至广佛的食客也慕名而来。据说,那时的食客专为乐平大包而来,离开的时候必定要带上几个大包。

“大口金”一口能吃掉一个乐平大包的年代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追求“大件夹抵食”的20世纪80年代也过去了三四十年。经过一代代人、无数双手打造的乐平大包,如今约摸只有陈瑞铭一人在坚持制作。

守住这项非遗,成了陈瑞铭自己给自己的承诺。早些年,陈瑞铭曾寻访散布于乐平乡间会制作乐平大包的老人,向他们请教心得经验,最终结合自己的经验心得,为这款曾经名动广佛的大包制定了制作标准:

“制作过程分切、炒、和、封、蒸五个步骤,馅料要用五花腩、鸡肉、鸡蛋、沙葛、胡萝卜。”

“馅料经炒制后用搓至软糯的面皮来包制,提捏封口后每个大包要静置发酵1小时,最后在蒸炉蒸18分钟……”

陈瑞铭在切料。/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摄

陈瑞铭在拌料。/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摄


从大包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为什么会把传承乐平大包制作技艺当作自己的责任?也许陈瑞铭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陈瑞铭并非三水人,他来自阳西,与乐平大包结缘,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时,他是深圳一家酒店的糕点师傅,因为老板来三水开餐厅,便跟随来到乐平镇当厨师,学习做乐平大包,便是从那时候开始。

那时候餐厅的规模很大,从切料、搓粉到包制各个环节 ,都有专人负责,而如今,陈瑞铭独自制作一笼乐平大包,整个过程至少得4个小时,这让陈瑞铭颇感吃力,昔日那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如今已经年过五十,一头短发已然沾染霜白。

从20来岁到50岁,年轻时花不完的精力在一次次搓粉、切料、包馅中消失,但沉淀下来的东西格外珍贵。在陈瑞铭制作乐平大包的一年年里,他从异乡人成了新乐平人,他以精湛的厨艺在这里安家,老街坊也只认他的手艺。

一个细节,特别能体现街坊的这一份信任是值得的——在陈瑞铭制作乐平大包的过程中,他用天平测出每一份面皮的重量,据说这是为了确保每个包子的重量相差不超过2钱。

“三水很好,有人情味,有街坊认可,我就继续做下去。”陈瑞铭说,从最初的为了谋生,到如今的这一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只因为乐平大包衔接起街坊的认可、游子的乡愁。他对一件事记忆尤深:“有一年大日头村的华侨回来省亲,专门请我到村里给他们做大包。”

在“左右互搏”中传承

然而,陈瑞铭毕竟老去,乐平大包以“大件夹抵食”在茶楼食肆所向披靡的年代,也已一去不回。

创新与传承,陈瑞铭不是没有尝试过。当下人们不再追求大鱼大肉,陈瑞铭想到了在食材上创新。阳西海货丰盛,陈瑞铭曾将鲍鱼等替代相对肥腻的五花腩,还取名为“包中有鲍”;想到有人喜欢素食,陈瑞铭又参照斋菜用材,用切粒后的菜心、红萝卜作为馅料;甚至试过给乐平大包瘦身,改变食客眼中管饱的印象。

不过,广府食客的味蕾似乎有一份天然的挑剔与敏感。每一次在食材选用上稍有变动,喜爱大包的街坊食客都能吃出来,陈瑞铭逐渐练就了一套“左右互搏”的功夫:一个是大众化的口味,它恪守传统,吃起来仍是那个味。另一个是私人定制的口味,它因应食客需求,可咸可甜,可荤可素。

传承方面,陈瑞铭同样在物色中意的传人。此前,也时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到陈瑞铭店里,请他传授乐平大包的制作技艺,当时因为在场的师生太多,陈瑞铭只好在餐厅大堂公开演示。然而,觅得有心人并不容易。半年前,一名30来岁的男子曾向陈瑞铭表达了学习乐平大包制作技艺的意愿,两人有一个一起开店的口头承诺。不巧的是,由于疫情等原因,那名男子迟迟未能如约。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碰上老街坊经过,大声跟陈瑞铭拉起几句家常。陈瑞铭无法说清的那一个理由,好像在此时有了答案:

这么一份烟火气、人情味,对陈瑞铭和老街坊而言,乐平大包就是那一份蓼茸蒿笋、秋风莼鲈。

一任时序流转,始终嘉物如昨,乡情沁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