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闻网

佛山论坛-公益网站
分享互联网新鲜资讯
佛山论坛资讯网-佛山地方门户网_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探索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2-11-21 08:55:18点击:

BAM和百安木作品《高升》

南海正在下一盘大棋。

11月17日,南海在西樵召开文化发展大会,重磅发布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政,启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开辟文化引领城市飞跃的新赛道。

11月18日,还是西樵,南海再次给予世人惊喜——万众期盼的2022“艺术在樵山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盛情开幕。这是风靡全球的大地艺术节走进中国之后的首次完整呈现。南海雄心勃勃,剑指“大湾区文化高地、世界文化艺术旅游目的地”,把大地艺术节视为最重要的城市文旅品牌。

从激活千年文脉、打造“最岭南”的人文之城,到拥抱世界艺术、成就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一个自信自强、海纳百川的活力新南海的城市画像生动丰满。

其实,这盘大棋早有谋划。

就在8月,南海连续召开多场高规格会议,将改革主题聚焦到“文化”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把文化繁荣提到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的引领支撑性段位的空前高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如何推动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时代之问、发展之问,南海给出自己的答案。

谋定而动,抢先落子。

此次引入“大地艺术节”的理念和模式,南海在西樵全域176平方公里范围邀请134位/组中外艺术家进行在地性的创作,共呈现73个艺术项目,探索文化艺术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中国创新之路。这既是一个文化事件、一项大型艺术活动,也是一个全域性的文旅项目,更是一项以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势必引爆更多具有共情价值的世界级文化IP。

沈烈毅作品《鱼跃鸢飞》

家门口的国际艺术节

百位中外艺术家在西樵开展创作

2022“艺术在樵山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呈现南海价值。

艺术节分为3个区域组团,8个区域以及4个观览篇章线索。3个区域组团为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 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8个区域包括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4条观览篇章线索为文明的探访+生态的巡礼+耕读的智慧+美食的回廊。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孙倩介绍,此前艺术节团队在西樵经过前后近一年时间的在地调查研究与文化发掘,对南海的文化要素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以“江山衍派 源流往来”为基础架构,从南海的地理地缘、历史文明、思想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审视南海之于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珠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些概念范畴下的地位与价值,提出“最初的湾区”这一主题。希望经由艺术节的叙事角度,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这片土地的生长之初,看见过去与今天,也看见未来。

著名建筑师马岩松的作品《时间的灯塔》位于太平墟,他表示,参与南海大地艺术节的过程就像一段愉快的旅程,第一次到南海就被这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活力的能量所吸引。

在艺术理念上,“在地性”是南海大地艺术节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坚持高标准“艺术性”的同时,兼顾“公共性”“应用性”,艺术作品注重面向大众,传达质朴的美好,遵循简约与本土化理念,关注人与自然,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观览体验和互动融入。

艺术作品中,有的艺术家利用南海元素进行创作。比如,美国艺术家BAM和中国艺术家百安木的作品《高升》将南狮元素做成秋千,放在西樵山上,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艺术品;罗冰梅的作品《共聚之桌》置于宗祠前,唤醒现代人对“家”的思考;沈烈毅的作品《鱼跃鸢飞》放置于桑基鱼塘之上,一条巨型的鱼长在桑叶上、活在天空中,熠熠生辉。还有的艺术家对乡村旧屋进行创造性改造。比如,日本艺术家藤本壮介改造了西樵镇平沙岛上沙头村的老蚕房,让其成为“森林之光”,太平墟以《招牌计划》重现了当年的墟市繁华,传统和现代的视觉碰撞极具颠覆性。

高瑀作品《种植梦之屋》

最岭南的城乡治理经验

开创以艺术引领基层治理的南海模式

以文铸魂,以文化人。加快推动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现代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势必推动产业活力、城市活力、人的活力全面迸发。

今年南海提出“1114”工作体系,其中“4”为“城产人文”四个重点领域。

文化赋能“城产人”整体升级,不仅需要丰厚的历史积淀、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鲜明的精神气质,也需要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而更重要的是营造城市山水化空间及其群体性生活的范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新的城市美学。

其中要义就是,以艺术创造参与城市营造,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以社会美育打造文化高地。首先要让艺术走进群众,南海举办大地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原来这就是艺术呀,挺有意思。”很多村民一路见证了艺术品的搭建完成,发出由衷感叹。当艺术家走进乡村,当艺术品呈现在村民面前,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开始从“东家长李家短”转变为对艺术理解的探讨,还有不少村民自发参与到艺术品的创作中。

阿敏是平沙岛上江边餐厅的老板,这段时间只要休市他就帮着艺术家一起创作,因为他的餐厅就是其中一个艺术品,他也成为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一员,这让阿敏十分开心。

chacha是平沙岛岛民,毕业于广州美院,对艺术本就充满向往的她在家门口迎来一场艺术盛世。chacha带着村民和艺术家浅井裕介一起用不同颜色的泥土创作了《万亿年的礼物》。“很开心这些艺术品吸引了很多热爱艺术的游客来我们岛上,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每每有游客来访,chacha总会热情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艺术理念。

“透过南海大地艺术节这扇窗,人们可以感受南海这座岭南千年古郡的独特魅力,探寻孕育大湾区今日繁荣的基因和密码,收获文化艺术疗愈心灵、启迪生命的感动。”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希望通过持续举办大地艺术节,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唤醒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平沙岛岛民和艺术家一起创作。

八大艺术区域简介

深入西樵 巡礼南海

西樵山:自然与古韵共生

西樵山以珠江文明灯塔和南海生态之芯著称,是“自然与古韵共生”的典范。艺术节侧重突出景区与当地居民共生的特点,致敬西樵山人文风骨,引导年轻人关注古迹背后的文化。

听音湖:城与镇的精神主场

与西樵山形成一古一今山湖对望的听音湖,发挥着城市风尚客厅与活力南海之窗的作用。艺术节从“故事性、符号化、互动感”入手,强化听音湖所代表的小镇生活领先的美好图景。

平沙岛:平沙艺术岛

宛若“西江之舟”的平沙岛,艺术节着眼于应对岛上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吸引青年社群,活化利用闲置空间,在保护渔耕原生态的同时,打造散布式美术馆集群,用文化旅游发挥岛的价值。

太平墟:古墟新市街

太平墟位于西江岸边,始于明末盛于近代,堪称南海桑园围的“围堤之门”。艺术节利用古渡墟市的闲置空间进行建筑改造、招牌复兴等,结合品牌快闪等创生行动,开启太平墟的活化进程。

儒溪村:桑园围水脉之村

儒溪村将桑园围水脉“市、涌、村、田”重要元素完美融合,是岭南水乡典范。艺术节以水为主线,用声音、想象、复述、观望、亲近、回忆,立体地讲述一个“桑园围水脉之村”的故事。

松塘村:广府博物村

松塘村村落格局精妙,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堪称广府文化活态实景的博物大观。艺术节旨在维护村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采取轻松的艺术融入,引导人们走入村落深处。

凰岗村:古村遗址公园

西江西岸茶山脚下的凰岗村,堪称一本“虽然尘封但依旧温暖”的生态与人文原著。艺术家希望艺术像书签一样,环绕、穿插、掩映在房屋之间,沿着光线与空气的通道,看见另一种生命的生长。

渔耕粤韵:农耕生态公园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是展示南海现代渔业和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的样本。艺术节主打生态主题,包括互动和教育性强的跨界作品、带有增强现实意味的景观作品以及与非遗结合的青年艺术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