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闻网

佛山论坛-公益网站
分享互联网新鲜资讯
佛山论坛资讯网-佛山地方门户网_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九家央媒报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佛山经验”

更新时间:2022-06-10 08:31:06点击:

6月6日,《人民日报》发文报道佛山市AR(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新互联网平台建设情况,聚焦佛山文博事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实施路径。4月以来,新华社、《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等央媒,纷纷将目光投向佛山市图书馆“易本书”家藏图书共享P2P网络平台,深度解析该平台的运作模式和社会意义,向全国分享佛山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经验。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发展至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精不精”,着力点在于通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

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迎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佛山一直在探索。自2019年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佛山乘势而上、稳扎稳打,积极做好公共设施“建管用”文章,不断升级进化服务理念、手段和效能,全力构建城乡一体、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城市雏形初具形态。

为推动佛山市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出实效,三水区组织文艺队伍开展文化活动活化祠堂。/部门供图

优化数字技术赋能 

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文化生态圈

进入新时代,数字技术开始渗透并影响了文化领域,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只有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才能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佛山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升级打造AR(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新互联网平台并开发和完善AR展厅真人导赏功能,公众有更多机会了解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和藏品价值。《人民日报》在文章《佛山文博事业 博物馆在线上“活灵活现”》中提到,佛山致力于让观众在数字博物馆能“身临其境、自由行走、自由参观”,甚至实现实时真人导赏,应用多项最新科技,让博物馆在线上“活灵活现”。

通过数字化赋能,佛山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普惠面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目前人均藏书量不足1.5册,但家庭藏书却是一个庞大的未开发资源。去年,佛山家庭平均藏书为115册,数量可观。待开采的家庭藏书富矿进入人们视野,如何盘活这部分资源,实现“云流通”,使社会效益最大化?佛山市图书馆打开思路,创新打造图书共享模式,于去年4月上线运行“易本书”平台。市民可以在该平台上传家中闲置的图书供人借阅,也可以借阅别人上传的藏书,通过限期借阅、漂流、赠送、展示四种模式,让家庭藏书和公共图书馆藏书流动起来。同时,该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打造了一个完整生态链:线上有微信小程序,线下有共享图书专架、上门编目、图书捐赠、换书市集活动等服务。

将图书馆“分馆”开进市民家中,无疑是佛山基层文化治理的一个大胆尝试。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易本书”平台让家庭藏书流动起来,大大丰富了社会图书资源供给,这一实践具有创新性。《光明日报》在文章《“易本书”:唤醒沉睡的家庭藏书》中指出,“易本书”平台做大了公共阅读资源的蛋糕,让个人成为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的参与者、受益者。

经过时间的积累,佛山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上不断寻求突破,将工作的落脚点指向以人为中心。市文化馆加强配套服务,通过制定相关的预约使用细则、吸引社会团队进馆、拓展新媒体空间等措施,让“文艺进万家”的实践更生动。同时,在“书香佛山”建设、信息共享工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佛山建起智能图书馆、邻里图书馆、民宿图书馆、“知书达里”预借书库、广佛共建公共图书馆等,构建了一个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生态圈,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成为现实。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输血”,也要“造血”,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民踊跃参与“易本书”换书市集。/部门供图

高位推动建管并重 

涵养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硬功夫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工作孕育于佛山市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的推进过程中,这场行动被视为一场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为群众办实事”深刻实践,更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文化供给硬仗。

近年来,佛山市文广旅体局一直对全市文体场馆开展动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突出反映了文体场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场馆未规范开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文化场馆内的上网速度较慢、体育场馆免费时间段和场次较少等。

改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设施存在感不强、公众参与度不足等现象,关键在于供给侧发力,要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为让群众能在公共文体阵地上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佛山把提升设施效能摆在重要位置,前年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去年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共同推动各级文化设施从“有”走向“优”。

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才能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干事创业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提高,各种创新举措亮点频出,如禅城区推进新设村居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南海区开展读书驿站村居全覆盖行动,高明区以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缔造行动吸引市民走进场馆,三水区将传统祠堂转化为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佛山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行动入选2021“佛山之治”城市治理榜和2021年度佛山口碑榜,获评为“年度先进示范案例”和“最佳口碑服务案例”。同时,国家文旅部公共服务司也肯定这一举措,认为其“有力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效能提升,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为全国树立了标杆”。2021年,市、区共出动1200多人次,检查各类文化设施780余家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过万场次。

今年,佛山将进一步巩固深化2021年工作成效,继续采取“全领域、强统筹、大兵团、多层次”策略,使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专项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助推基层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步伐。

具体来看,“全领域”突出整治范围全覆盖,将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文体设施管理单位全部纳入,包括公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体育中心)、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强统筹”突出市级总领,明确对设施功能缺失等20个方面问题清单开展“靶向”整治,确保设施“有人管、管得好”“有人用,用得上”;“大兵团”突出力量整合,除各级文化部门、文体设施单位外,还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监督员和市民群众参与监督评价;“多层次”突出市、区、镇(街道)协同推进,同时将检查力量和资源向村居下沉,计划探索“云”监督平台,实时掌握设施开放、群众服务等情况。

未来一段时间,佛山将以更大决心加大行动力度,因为公共文化设施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摇篮,往小处说可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往大处说则关系到城市文明的提升。

创新改革双轮驱动 

擦亮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软名片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发展影响城市的整体实力。如何擦亮这张“软名片”?唯有激发内生动力,把公共文化服务变成发展优势。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80余万平方米;联合图书馆成员馆发展至390家,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53.62万册;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8平方米,建成足球场地932块、社区体育公园481个;新建、改建完工旅游厕所426个,建有城市旅游集散中心5个;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美术馆(艺术馆)共245家……过去一年,佛山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主动回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佛山要实现共享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务必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头羊,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这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推动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改革创新、示范引领,是今年佛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关键词,是在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5月18日,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召开2022年全市文旅公共服务重点工作部署会暨“效能革命”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今年以“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促融合、保安全”为总要求,抓好“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全省地级市文广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重点推进七项文旅公共服务,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为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作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七项文旅公共服务工作分别是:一、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鼓励开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展示工作;二、常态化、系统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效能革命”,推动村居开展党史学习课堂、邻里故事会、街坊才艺秀等文化惠民活动;三、创新办好“佛山韵律”系列活动、2022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四、落实佛山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任务,推进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建设,力求实现“企业文化家”覆盖五区,通过开展“百千万”佛山产业工人发声行动——园区七点半活动,培育佛山产业工人群体的“夜赏”“夜读”“夜学”文化;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动“佛山文化云”“易本书”等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六、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研究;七、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进乡村祠堂等。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佛山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为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作出积极贡献。